4)第六百九十九章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_走进不科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恒德兄!”

  就在李恒德用目光寻找着有没有空余的位置的时候,他的耳边忽然响起了一道大嗓门的粗犷男声。

  李恒德顺势扭头看去,见到来人后顿时一喜:

  “培云兄!”

  李恒德喊出的这个“培云兄”是个五官端正、鼻梁硬挺的中年人,看起来四十左右。

  此人正穿着一身蓝色的连体工服,身边跟着三位年龄不一的男子,显然也和他一样刚从工位上下来不久。

  这是和他同属二分厂的黄培云,一位冶金钢材方面的专家,双方早在进入基地前就认识了,和李恒德的交情很深。

  当然了。

  如果徐云此时在场,估摸又得被惊上一次。

  黄培云在未来的成就极高,他是华夏粉末冶金学科的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华夏工程院的首批院士。

  他在钢材以及粉末烧结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原子弹开始到后来的氢弹、中子弹,甚至钱五师他们的导弹项目中都可以看到黄培云的身影。

  如果你百度黄培云的资料,还会发现他的履历在58年入党后直到1978年才有下一段内容。

  这二十年间他不是没有取得成就或者职务调整,而是将自己最年富力强的光阴贡献给了国家的绝密项目。

  另外黄培云先生的爱情故事,也是华夏科学界中的一桩美谈:

  众所周知。

  抗战时期,燕京大学、水木大学、南开大学组建成立的国立星城临时大学在星城开学。

  后来由于星城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国立星城临时大学分两路西迁昆明,改名西南联大。

  其中一支走海路,由星城经粤汉铁路到广州渡海到海防,再转滇越铁路到昆明。

  这支队伍每人发20元钱,年龄大、体力差的师生走这条路,女学生也一律走这条路。

  另一只则是步行队伍,他们跨越三个省的高山、大河、丛林,用双脚完成了这次抗战中的转移。

  这支队伍全名叫做湘黔滇步行团,全程68天行军,步行3500里,华夏教育史上有着及其浓厚且特殊的色彩。

  请收藏:https://m.shuish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