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九章 天网 上_谍殇之山河破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空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且不说军事目标真真假假难以判断,民用目标的伪装、轮换使用也让日军防不胜防。重庆市民生活艰苦,很多人被疏散到郊区,住的就是简易的竹子、茅草搭建的房子,这样的目标没有任何价值。而且许多简易的防空洞今天还在使用,明天就有可能被废弃,轰炸这样废弃的防空设施也是得不偿失。每次轰炸收获越来越小,特别是对人心的恐吓作用日渐式微。而日本本土资源匮乏,再生产能力毕竟有限,战争消耗越来越多,承受的战备物资压力与日俱增,从粗放式轰炸向精确式轰炸转型,对特定军事目标、防空洞、学校等人口密集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轰炸,显得越来越重要。

  潜伏在重庆的日伪谍报网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提供这些有价值目标的最新示意图,从而提高轰炸的针对性、有效性。可惜的是随着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人从最初的茫然失措中逐渐找回了对抗强敌的自信,发展高素质的谍报人员越来越难。往往是好不容易发展了一个下线,仅仅提供了一次轰炸目标,即被查获抓捕。这样的损失不仅日军谍报网无法承受,而且也让日本空军精确式轰炸成为空谈。

  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困境,小野平一郎提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设想之外的想法:用最低成本解决专业谍报人员的匮乏,以人数的优势抵消素质的劣势。他建议大规模招收中国人,经过最初级的情报人员培训,以难民的身份派往重庆,收集学校、市场、防空洞等有价值的民用轰炸目标的经纬度,每批人员只配备一到两个专业特工充当联络员,将这些人提供的情报整理后提供给日本空军。这些所谓的情报人员即使被捕,损失也是微乎其微,自有源源不断的中国“炮灰”补充。由于这些人以前从未从事过情报工作,身份没有瑕疵,体态外貌等更是与老百姓没有任何两样,重庆军统、中统等情报机关破获起来却不一定没有难度。而人数有限的专业谍报人员就此可以从中脱身,专注于军事目标的收集。这就是所谓的“天网计划”。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小野平一郎命令上海、南京的中国情报机关分别承担培训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其中一个单位发生泄密,并不影响天网计划的实施。反正中国有的是人,这个劣等民族也有的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聪明人”。

  十月五号刘泽之重返76号,调任李士群的秘书。由于天网行动的保密程度并不高,他很快搞清楚了内容。而与此同时,由76号承担的第二批参加天网行动的人员的培训工作也随即展开,有过重庆生活经历的刘泽之依然还是教员之一。

  搞清楚了天网行动的内幕,刘泽之

  请收藏:https://m.shuishu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